1. 中重稀土龙头,资源整合正当时
1.1. 资源端持续 发力,分离产能有序释放
中国稀土(改名前为五矿稀土)于1998 年成立, 2008 年关铝集团将其所持的 29.9% 国有股权变更至中国五矿名下,中国五矿成为公司的大股东; 2012 年五矿集团通过资产置换方式向关铝股份置入资产五矿(赣州)稀土和五矿(北京)稀土研究院 100% 股权, 2013年公司成功借壳关铝股份上市。
公司长期从事稀土氧化物等产品的生产销售,以及稀土技术研发、咨询服务等,早期从稀土冶炼分离领域优先布局,拥有赣县红金和定南大华两家稀土分离企业和一家定位于稀土分离技术研发的稀土研究院, 2014 年公司收购广州 建丰 75% 股权,进一步提升稀土分离能力; 2016 年通过华泰鑫拓参股华夏纪元,从而持有圣功寨和肥田稀土矿探矿权,正式步入上游资源端领域; 2021 年中国稀土集团正式成立,公司成为中国稀土集团重要的上市公司,于 2022 年 10 月更名为“中国稀土集团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3 年收购江华稀土(现改名为中稀湖南),江华稀土矿为全国单本离子型稀土开采指标最大的矿山项目,进一步完善公司矿端布局。
产业链完整,稀土资源和冶炼分离均有布局。
稀土资源端,江华稀土矿是当前公司的 重 要矿源, 公司 23 年稀土矿产量 2384 吨 ;圣功寨和肥田稀土矿探矿权办理探转采的相关工作正在推动中,其离子相 REO 资源储量合计 10.14 万吨,矿源端的布局为公司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冶炼分离端,公司现有定南大华、广州建丰和中稀永州新材三家冶炼加工厂,冶炼分离产能达 12400 吨, 2023 年实现产量 3756 吨。公司资源端和冶炼分离均有布局,为长期的稳健经营提供了保障。
中国稀土集团成立前,公司指标来源于五矿稀土集团。
2017 2021 年五矿集团稀土分离指标均为 5658 吨,但从产量上, 18 和 19 年公司产量为 4000 吨左右, 20 20 20 23 年冶炼分离产量分别为 2,059.78 /2088.73/3664.42 /3756.13 吨;矿端来看,收购江华稀土矿后20 22 年 和 20 23 年稀土矿产量分别为 1869/2384 吨。更进一步,自有矿保证供应,公司发展迈向新台阶。
1.2. 资源注入推动公司经营向好
注入江华稀土矿后公司营收和利润上一台阶。2021 2023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73/37.86/39.88 亿元 ;实现归母净利润 1.95/4.16/4.18 亿元 ,尤其在 矿端注入后 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大幅增长。
2024年 ,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均同比降幅较大 主要受价格影响 24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19.53 亿元,同比 45%45%;单 Q 3 实现营收 7.98 亿元,环比 6% 。利润端来看,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 2.03 亿元,主要受减值拖累,前三季度资产减值损失 3.31 亿元 ,仅 上半年减值 3.46 亿元,若扣除减值影响,公司实现利润 1.28 亿元; 重要的是,公司业绩在24 年 Q3 季度 已 开始 向上修复 实现利润 0.41 亿元 ,其中资产减值损失已冲回 0.15 亿元往后看伴随稀土价格回升,业绩有望大幅修复 。
业绩预告显示出 四季度业绩环比修复明显。 公司 2024 年归母净利润预计亏损 2.67 3.57亿(中值 3.12 亿),主要由于子公司补缴税款减少归母净利润 1.56 亿; 但因中稀发展已全额向上市公司支付完毕对应的补偿款并计入归母权益,因此相关事项对公司 2024 年度归母权益不存在实质影响, 更 对扣非后归母净利无影响。 更进一步,在去除补缴税费影响后,公司扣非净利润预计亏损 1.35 1.90 亿(中值 1.63 亿),其中 Q4 扣非净利润 0.240.79 亿(中值 0.5 2 亿),环比 +2 7 四季度业绩预期改善明显 。
大方向上盈利向好 改善 。 2021 2023 年,公司毛利率为 12.68%/17.06%/22.35% 22.35%,整体向好改善 2023 年盈利水平提升主要受矿端资源并表影响江华稀土矿注入大幅增强公司盈利能力 。 江华稀土矿是 全国 目 前单证开采指标最大的离子型稀土矿,资源优势明显。 2023 年江华稀土矿 并表,增厚公司 归母净利润 2 25 亿 元 中国稀土 实现 稀土矿产 销 量 2384 1931 吨,同比 分别 + 27.55%/+ 。 2024H1 中稀湖南 表现依旧亮眼, 实现营收 3.49 亿元, 同比 + 9.75%,净利润 4094 万元。
1.3. 依托中国稀土集团,未来发展可期
依托中国稀土集团,公司前景广阔 。截至 24 年 5 月 ,中国稀土集困下属稀土矿山企业共25 家,稀土治炼分离企业共 3 5 家。并且在丰富的资源条件下,集团指标配额也稳步释放,202 4 年第一、二批 矿产品指标合计为 8 .1 万吨 REO ,占指标总量 3 0% 分离指标合计为8.4 万吨 REO 占指标总量 33 。公司依托中国稀土集团丰富的稀土矿山及冶炼分离资源,以及自身矿山项目及分离冶炼产能的释放,未来发展可期。
2. 稀土供需格局重塑,新一轮周期将至
稀土是重要的战略矿产资源,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科技工业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 稀土元素由 17 种元素构成,稀土元素氧化物是指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 57 到 71 的 15 种镧系元素氧化物,以及与镧系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钪( Sc )和钇 Y )共 17 种元素的氧化物。根据稀土元素不同性质的特征,十七种稀土元素通常分为轻稀土和中重稀土。从具体存在形式看,稀土矿主要有独居石矿、氟碳铈矿、磷钇矿、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和磷灰石矿等。
稀土应用领域广泛且不可或缺。
稀土具有优秀的磁、光、电等物理化学性能,稀土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新兴产业、绿色能源等众多领域。稀土单耗虽少,但难以被替代,是改进产品结构、提高科技含量、促进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元素,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多方位的基础材料支撑。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等重点领域与稀土产业均息息相关。
我国是全球稀土产业链最完备的国家,尤其在冶炼分离领域具备极大话语权。
稀土产业链上游为开采和冶炼分离,中游为精深加 工,下游是以新能源汽车电机为代表的应用领域。稀土矿开采和冶炼分离指标均为配额制,正是基于此上游具备准入壁垒;钕铁硼永磁材料属于中游精深加工环节,由于终端产品各异导致磁材也为非标品,相关企业在产品和客户结构上均存在不小差异。整个产业链终端应用包括新能源汽车、变频空调、风力发电、节能电梯和工业电机等,当前新能源汽车构成了增长的基本盘,往后看工业电机和人形机器人有望实现新的增长点,持续带动产业维持较高增速。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具备完整的稀土工业体系,尤其在技术方面有着较强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1. 南北大集团格局下,供给端重塑已获阶段性成果
从资源端分布来看,根据USGS 数据, 202 3 年全球稀土资源总量为 1. 1 亿吨,其中中国 4400万吨,占比达到 40 %%;越南储量约为 2200 万吨,占比 20 %%;巴西储量 2100 吨,占比 19 。资源储量分布较为集中, CR5 占比超 90% 。从产量分布来看,我国为最大的稀土生产国,2023 年我国产量占比达到 69%69%,美国、缅甸、澳大利亚产量占比分别达到 12% 、 11% 、 5% 。
国内供给严格实行总量指标控制。
中重稀土继续严控,轻稀土有序放开。从历史来看,“十二五”期间国内稀土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问题,指标几无增长,而“十三五”期间国内稀土指标逐渐放开,但整体增长较为有序,冶炼指标及稀土矿开采指标增长均在 1 万吨 REO左右 年。 2021 年开始,顺应需求快速增长,稀土指标整体增幅较大,历年增速均在 20%以上。尤其在 2023 年,首次发布第三批指标,导致国内供应端整体偏宽松, 23 年合计稀土开采指标为 255000 吨 REO ,同比增加 45000 吨 REO ((+ 21%),其中轻稀土增加 45000吨 RE O ,中重稀土仍然无增长。考虑到市场供需情况转变,
2024 年第二批指标相对收紧。 2024 年第二批稀土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为 135000 吨,去年下半年第二、三批指标合计 135000 吨,同比无增长;若比较去年第二批指标 120000 吨,同比 + 。今年前两批指标合计 27 万吨,相比去年全年指标仅增加 1.5 万吨,增幅为 5.88%5.88%,增速已大幅放缓。考虑到稀土基本面已由前期供不应求转变为阶段性过剩,预期指标释放仍延续收紧趋势。
稀土海外的海外供给主要来自缅甸、美国和澳大利亚。
2023 年美国、缅甸和澳大利亚产量占比分别达到 12% 、 11% 、 5% 。 具体来看:
缅甸矿:产量或难以长期维持增长态势。
201 8 年,国内稀土供给由于环保和打黑问题持续收缩,缅甸矿成为了我国重要的稀土原料来源。 2019 2022 年由于疫情、政局等因素影响,缅甸矿进口逐渐减少,尤其在2022 年,进口量大幅缩减至 1.37 万吨 REO ,同比减少 37%
23 年缅甸矿进口大幅增长,进口量达 4.60 万吨 REO ,同比增加 235% 。 2024 年由于缅甸战争冲突影响,进口量缩减 26.59 至 3 3 8 万吨 REO 。 中长期来看,随着缅甸稀土矿的大 量开采,优质资源供给不断减少,产量或难以长期维持增长态势。
2.2. 《稀土管理条例》将成为供应端整合的重要催化
《稀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首次以行政立法形式规范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对行业供给侧影响深远。 其是 2021 年《稀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最终落地版本,相比前次征求意见稿,《条例》在稀土管理的具体细节做了进一步解释和要求,但更为重要的是 对稀土行业的规范以及管控力度根本不动摇(“明确稀土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或者破坏稀土资源,国家对稀土资源实行保护性 开采。”)。 具体而言,有以下三点变化值得高度重视:
第一,稀土开采企业和稀土冶炼分离企业或进行名单制管理,边际上将进一步优化冶炼分离企业格局 。具体见《条例》第八条 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确定稀土开采企业和稀土冶炼分离企业,并向社会公布。除依照本条第一款确定的企业外, 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从事稀土开采和稀土冶炼分离 。
第二,综合利用企业不得以稀土矿作为原料 ,不合规供应将大幅减少。 具体见 《条例》第十一条 “稀土综合利用企业不得以稀土矿产品为原料从事生产活动 ”,以往从废料中产出的“灰黑”稀土将不复存在,供给格局的进一步优化已经可以看到。
第三,稀土全产业链监管体系 正逐步完善,过往的不合规地带将“无处遁形” 。 具体见《条例》第 十四 条 “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自然资源、商务、海关、税务等部门建立稀土产品追溯信息系统,加强对稀土产品全过程追溯管理,推进有关部门数据共享” 。 建立产品追溯制度,严格流通管理,为后续稀土产业规范、优质发展保驾护航。
2.3. 万物电驱下远期需求空间广阔
稀土作为“工业味精”,下游应用领域较为广泛。稀土作为“工业味精”,其“单耗少、应用散”,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各个领域。而我们主要研究的稀土元素氧化镨钕、氧化铽和氧化镝绝大部分应用于稀土下游消费结构占比最大的永磁材料领域,因此我们研究稀土核心元素的需求,实质上是研究永磁材料的需求变化。
应用领域的持续深化和新应用领域的不断出现为稀土行业注入了长期成长动力。
复盘历史,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应用场景从传统的消费电子→风电→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应用场景持续突破,往后看节能环保、人形机器人等领域也为永磁材料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可以见得,应用领域的持续深化和新应用领域的不断出现为稀土行业注入了长期成长动力,最为重要的是, 这种动力在“万物电驱”时代将会更加强劲。
2.4. 稀土供需格局逐步趋紧
稀土供需平衡将逐步呈现出紧张趋势。从需求端来看,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诸多领域将驱动高性能钕铁硼需求仍维持较高增速,预计 2024 2026 年对氧化镨钕的需求量分别为9. 69 、 10. 86 和 1 2 55 万吨,同比增速分别为 12% 、 1 2 和 1 6 %%;从供给端来看,氧化镨钕2024 2026 年的供应量分别为 10. 10 、 1 0 49 和 1 1.28 万吨,同比增速分别为 1 、 4 和 8供需格局逐步趋紧,这将对稀土价格有较强支撑,稀土产业链 有望 持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