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更多内容关注公众号
未来能源:固态电池技术方向多样,硫化物主流方向确定(附20页报告)
联系电话:13699799697(微信) | 联系电话:13699799697(微信)佚名 | 发布时间: 2025-09-14 | 5 次浏览 | 分享到:



本文为节选内容

如需更多报告,联系客服


或扫码获取更多报告



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质、安全性更强,能量密度更高:传统的液态锂离子电池由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等关键组件构成,正负极材料负责存储锂离子,直接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电解液影响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的迁移速度,通常采用有机溶剂作为介质。固态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固态电解质等主材组成,固态电池采用不可燃的固态电解质替代了液态电解质。根据固态电池内部液体含量,可以分为电池液体含量超过10%就是液态电池;液体含量在5%-10%被定义为半固态电池;0%则为全固态电池,固态电池可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及更强的安全性


液态电池已接近能量密度上限,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更高。锂离子电池理论能量密度上限为300Wh/kg,目前已基本接近能量密度上限,固态电池相较而言采用固态电解质,可大幅提升电池能量密度,能量密度可突破500Wh/kg,帮助电车实现更长续航。


液态电解质存在热失控问题,固态电解质熔沸点更高,抑制锂枝晶生长,安全性更强。液态电池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热失控问题,电池温度低于60℃时,电池正常工作,当电池遭遇撞击、过度充电或外力穿刺等问题时导致电池温度升至90℃以上,负极表面的SEI膜开始分解,造成嵌锂碳直接暴露在电解液中,二者反应后导致热失控进一步加剧,产生大量可燃气体,隔膜逐步熔化,开始发生内部短路,最终温度达到200摄氏度以上,电解液分解释放氧气,最终产生电池燃烧或者爆炸,相较于液态电池,固态电池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质及隔膜,固态电解质的初始放热温度基本都在200℃以上,无液态流动电解质,具有不可燃特性,因此固态电池更加安全。同时致密固态电解质可以阻挡锂枝晶穿刺,降低短路风险。


➢ 离子电导率低、循环寿命差:固态电池中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界面接触为固-固接触,接触面积小,界面电阻高,同时固体电解质中有大量的晶界存在,且晶界电阻往往高于材料本体电阻,不利于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传输,从而影响快充性能和循环寿命,同时固-固接触为刚性接触,对电极材料体积变化更为敏感,循环过程中容易造成电极颗粒之间以及电极颗粒与电解质接触变差,造成应力堆积,导致电化学性能衰减,甚至导致裂缝的出现,造成容量迅速衰减,导致循环寿命差的问题。

➢ 固态成本较为高昂。固态电解质用到的部分稀有金属原材料价格较高,氧化物电解质含锆、硫化物电解质含锗,叠加为高能量密度使用的高活性正负极材料尚未成熟,全固态对生产工艺、成本和质量控也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生产设备替换率大,全固态电池成本预计明显高于现有液态电池。


固态电池分为四类技术路线,各有优劣。根据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进行划分,固态电池可以划分为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卤化物四种,四种技术路线各有优劣,目前看市场主要以硫化物为发展主流方向。

硫化物未来潜力最大,头部电池厂商均重点布局。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未来最具潜力,具备极高的离子电导率,部分硫化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甚至已经超越电解液,此外具备相对较好的界面接触性能、柔韧可加工性,成为主流厂商重点布局的路线。目前来看,国内宁德时代、比亚迪、华为,日本的丰田、松下,韩国的三星SDI、LG新能源、SK on,美国的QuantumScape、Solid Power等均重点布局硫化物体系。硫化物体系具备突出的性能优势,待材料、设备、工艺突破后,预计成为未来全固态电池的主流路线。






×加入会员,享受更多优惠
×左边广告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