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材加工是将铜矿石通过冶炼、塑性变形及热处理等工艺制成各类铜材的过程,涵盖板、带、线、管、棒、箔等形态,广泛应用于电力、电子、建筑、交通等国民经济核心领域。初级加工:电解铜→铜杆(电力电缆)、铜板带(电子基材)。高端材料:铜箔(锂电池负极,6-8μm 厚度)、铜合金(高铁接触线)。
(一)概况与竞争格局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铜材生产国和消费国,2024 年铜加工材产量达2350.3 万吨(占全球50%以上),同比增长6.01%,市场规模突破1.43 万亿元。行业呈现“大而不强”的特点,高端产品进口依赖度仍较高,但新能源、新基建等新兴领域需求驱动行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
铜加工行业的格局分散,市场集中度较低。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数据,2024 年铜加工行业CR5(江西铜业、宁波金田、海亮股份、铜陵有色、紫金矿业)产能集中度达30%,较2023 年提升3 个百分点,但中小企业数量仍占90%以上,呈现“长尾效应”。
区域分布:产能高度集中于华东地区,江西(27%)、浙江(14%)、江苏(13%)为前三省份,合计贡献全国54%的产量;铜矿资源则集中于西藏(30%)、云南(18%18%),形成“资源与加工分离”格局。
企业分层:中小型铜加工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差,逐渐走向出清。
⚫ 头部企业,引领作用较强。江西铜业(全球市占率5.2%5.2%)、海亮股份(铜管全球市占率22%22%)通过长单锁定原料(江西铜业长单覆盖率80%80%)和海外布局巩固优势。
⚫ 中小企业,运营相对困难。依赖再生铜,但拆解成本增加20% 30%30%,且开工率不足70% 。
(二)铜材加工费
铜材加工费在2024年经历深度调整后,2025年有望随供需格局改善逐步回升,但成本压力仍受制于铜价波动与环保投入。企业需通过技术升级、产能整合和拓展高端市场应对挑战,行业集中度提升或推动长期盈利修复。
铜材加工费触底回。2024年铜材加工费整体呈现“先跌后稳”的趋势。上半年受铜价高位震荡及需求疲软影响,铜板带、铜箔等加工费普遍承压;下半年随着新能源、电子等下游需求回暖,加工费逐步企稳回升。
成本压力来源:
⚫ 原材料价格波动。铜材加工企业采用“铜价 加工费”定价模式,2024 年铜价高位运行(如电解铜均价7.5 万元 吨)导致原料成本占比高达90% 以上,企业现金流压力显著。
⚫ 环保与技术升级投入。国家环保政策趋严(如《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要求2025 年完成冶炼产能环保A 级改造),企业需加大清洁生产设备投资,进一步推高成本。
⚫ 产能过剩与竞争加剧。2024 年铜材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85%85%,中小企业因加工费低迷被迫出清,龙头企业虽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但仍面临行业整体利润率下滑压力。
(三)铜材产量
中国铜材行业在产能扩张中面临结构性调整压力,高端领域增长与政策导向推动行业升级,但需警惕成本压力和供需波动风险。未来产能将向高附加值产品集中,区域集群效应进一步凸显。
近十年产量情况:“M”型趋势变化。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国家统计局在对重点企业进行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铜加工材总产量数据,可以发现2014-2024年我国铜加工材综合产量波动趋势显著,近十年来呈“M”型趋势变化,2024年我国铜加工材综合产量为2350.3万吨,比2023年上涨约6.01%。
去年产量情况:产量先降后升。2024年全国铜材产量为2350.3万吨,同比增长1.7%。2024年上半年受铜价高位(电解铜均价7.5万元/吨)和需求疲软影响,铜材产量同比下降1.5%;下半年新能源(光伏、储能)、电力投资需求回暖,带动全年产量回升。
细分领域分化明显,结构性矛盾突出。铜箔、铜管等高端产品产能增长显著,2024年锂电铜箔加工费触底回升至1.8万元/吨区间,产量同比增长超20%;而传统黄铜棒、铜板带等建材相关品类因需求疲软,产能利用率不足85%。政策引导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区域布局,例如重点支持江西鹰潭、安徽铜陵等铜基新材料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