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链接:《中国新型储能市场投资建设与发展前景预测深度调研分析报告(2025版)》
报告链接:《中国抽水蓄能电站市场投资建设与发展前景预测深度调研分析报告(2025版)》
一、储能界定
储能是指通过介质或设备把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时再释放的过程。
常见的储能主要指储存电能。储能可改变电力系统传统的即发即用方式,类似“超级充电宝”,发电高峰或者用电低谷时充电,发电低谷或者用电高峰时放电,有利于促进电力消纳和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二、储能分类
储能分为抽水蓄能与新型储能两大类。
其中,储能技术最成熟的是抽水蓄能。
新型储能特性与传统的储能技术形成优势互补,使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有更多的选择。
(一)抽水蓄能
抽水蓄能是指在电力负荷低谷期将水从下水库抽到上水库,将电能转化成水的势能储存起来,在电力负荷高峰期,释放上水库中的水发电。
(二)新型储能
《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并对外提供服务的储能技术。
《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新型储能项目是指除抽水蓄能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并对外提供服务的储能项目。
三、新型储能分类
四、新型储能市场发展历程
我国新型储能市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技术研发——示范化——商业化初期——规模化。
储能自古有之,但真正把电能规模化储存起来,是20世纪中后期。在此阶段,主要是抽水蓄能电站,新型储能概念尚未提出。
20 世纪60 年代后期,我国就开始研制抽水蓄能双向可逆水泵水轮机组,并制造出了几台1万kW的小型机组。同时,我国投资建设了河北岗南抽水蓄能电站,随后投资建设了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北京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和浙江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电站设计、施工、机组设备制造与电站运行水平不断提升。
虽然20世纪60年代,我国就开始研制抽水蓄能双向可逆水泵水轮机组。此后就再也没有投入技术力量进行研制。直到21世纪初,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大规模建设后,平均每年要投产大型水电机组800万kW至1000万kW左右。为了提高我国抽水蓄能机组的设计和制造能力,加快大型机组的国产化进程。2003年初,我国决定仿效三峡机组国产化模式,走三峡国产化道路,以河南宝泉、广东惠州、湖北白莲河三个抽水蓄能电站(共16台单机容量30万kW机组)为依托工程开展机组国产化试点,采用统一招标、技贸结合、引进机组设计和制造的核心技术、逐步实现我国大型机组设备制造自主创新国产化。
2005年11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提出发展氧化还原液流储能电池,进行技术开发、项目示范,用于独立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系统;功率在几十到几百千瓦、储能达百兆瓦时。
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正式的官方文件中提出发展新型储能技术。
2009年,《可再生能源法》(2009年修订)提出发展和应用智能电网、储能等技术。
2012年5月,《智能电网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研发大规模储能系统。
自此开始,我国新型储能正式进入技术研发阶段。
“十三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实现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
2016年12月,《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推动储能技术示范应用。
2016年12月,《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积极开展储能示范工程建设,推动储能系统与新能源、电力系统协调优化运行。
2017年10月,国家发改委等发布《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第一次出台储能产业专项规划。
2020年11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首批科技创新(储能)试点示范项目的公示》。
《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2021年4月)提出,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化、规模化示范,促进储能技术装备和商业模式创新。
2021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第一次发布新型储能的政策。
五、新型储能市场政策规划汇总(2005-2024年)
《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2005年11月)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2006年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年3月)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2008年3月)
《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年12月)
《风力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2012年4月)
《关于加强风电并网和消纳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2012年4月)
《智能电网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2012年5月)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2年7月)
《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2013年1月)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2013年2月)
《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2014年6月)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15年3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3月)
《2016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2016年3月)
《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2月)
《关于促进电储能参与“三北”地区电力辅助服务补偿(市场)机制试点工作的通知》(2016年6月)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2016年7月)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6年11月)
《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2016年12月)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年12月)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2016年12月)
《能源技术创新“十三五”规划》(2016年12月)
《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年12月)
《2017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2017年2月)
《关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新形势下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通知》
《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7年10月)
《关于开展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的通知》(2017年11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全面深化价格机制改革的意见》(2017年11月)
《关于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指导意见》(2018年3月)
《2018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2018年3月)
《发展改革委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2018年6月)
《清洁能源消纳行动计划(2018-2020年)》(2018年10月)
《贯彻落实<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2020年行动计划》(2019年6月)
《关于加强储能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2020年1月)
《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2020年2月)
《关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20年5月)
《关于建立健全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2020年5月)
《2020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2020年6月)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组织申报科技创新(储能)试点示范项目的通知》(2020年7月)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首批科技创新(储能)试点示范项目的公示》(2020年11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开展“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2020年10月)
《2021年能源监管工作要点》(2021年1月)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储能与智能电网技术”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2021年2月)
《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2021年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3月)
《关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21年3月)
《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2021年4月)
《国家能源局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2021年5月)
《关于“十四五”时期深化价格机制改革行动方案的通知》(2021年5月)
《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2021年4月)
《关于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的通知》(2021年7月)
《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2021年9月)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2021年10月)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2021年10月)
《“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2021年11月)
《电网公平开放监管办法》(2021年9月)
《电力并网运行管理规定》(2021年12月)
《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2021年12月)
《“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2022年1月)
《2022年能源监管工作要点》(2022年1月)
《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2022年1月)
《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2022年1月)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2022年3月)
《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2022年3月)
《关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22年3月)
《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2022年5月)
《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2022年8月)
《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年8月)
《新能源基地跨省区送电配置新型储能规划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
《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23年3月)
《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2023年1月)
《2023年能源监管工作要点》(2023年1月)
《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年2月)
《国家能源局关于开展电力系统调节性电源建设运营综合监管工作的通知》(2023年5月)
《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2023年2月)
《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2023年4月)
《发电机组进入及退出商业运营办法》(2011年发布2023年4月修订)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2023年9月)》
《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2023年版)》(2017年发布2023年修订)
《关于开展新型储能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2023年6月)
《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
《关于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发展试点示范的通知》(2023年9月)
《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2023年10月)
《新能源基地送电配置新型储能规划技术导则》(2023年11月)
《化学储能电站项目督导检查工作方案》(2021年6月)
《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暂行办法》(2021年8月)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的通知》(2022年4月)
《关于加强发电侧电网侧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运行风险监测的通知》(2023年11月)
《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2023年12月)
《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2024年1月)
《关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24年3月)
《2024年能源监管工作要点》(2024年1月)
《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4年1月)
《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名单》(2024年1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4年2月)
《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2024年3月)
《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2024年4月)
《国家能源局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 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2024年5月)
《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2024年5月)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2024年7月)
《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年11月)
六、新型储能发展原则
《“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2022年1月)
因地制宜:针对各类应用场景,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优化新型储能建设布局。
示范先行:以“揭榜挂帅”等方式加强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分类开展示范应用。加快推动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在重点地区先行先试。推动技术革新、产业升级、成本下降,有效支撑新型储能产业市场化可持续发展。
聚焦各类应用场景,关注多元化技术路线,以稳步推进、分批实施的原则开展新型储能试点示范,加强示范项目跟踪评估。加快重点区域试点示范,鼓励各地先行先试。通过示范应用带动新型储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完善产业链,增强产业竞争力。
七、新型储能市场发展目标
(一)《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2021年10月)
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
(二)《“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2022年1月)
到 2025 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火电与核电机组抽汽蓄能等依托常规电源的新型储能技术、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实现工程化应用;兆瓦级飞轮储能等机械储能技术逐步成熟;氢储能、热(冷)储能等长时间尺度储能技术取得突破。
到 2030 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基本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全面支撑能源领域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
(三)《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2024年5月)
到2025年底,全国抽水蓄能、新型储能装机分别超过6200万千瓦、4000万千瓦;
八、新型储能市场试点示范
(一)储能多元化技术示范
《“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2022年1月)提出加快多元化技术示范应用:1、加快重大技术创新示范;2、开展不同技术路线分类试点示范;3、推动多时间尺度新型储能技术试点示范
(二)储能场景及区域试点示范
《“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2022年1月)提出推进不同场景及区域试点示范:1、深化不同应用场景试点示范;2、加快重点区域试点示范
(三)科技创新(储能)试点示范
2020年7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组织申报科技创新(储能)试点示范项目的通知》。
2020年11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首批科技创新(储能)试点示范项目的公示》。
(四)新型储能试点示范
2023年6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开展新型储能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
2024年1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名单》。
国家能源局以公告形式正式发布56个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名单,涵盖目前工程应用的主要技术路线,其中包括17个锂离子电池、11个压缩空气储能、8个液流电池、8个混合储能、3个重力储能、3个飞轮储能、2个钠离子电池、2个二氧化碳储能、1个铅炭电池、1个液态空气储能。
(五)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
《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2023年8月):
到2025 年,通过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一批示范项目落地实施,一批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应用,若干有利于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的支持政策、商业模式和监管机制逐步完善,为重点领域降碳探索有效路径。
到2030 年,通过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带动引领,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模式基本成熟,相关支持政策、商业模式、监管机制更加健全,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国际竞争优势进一步加强,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先进电网和储能示范项目。包括先进高效“新能源+储能”、新型储能、抽水蓄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示范,长时间尺度高精度可再生能源发电功率预测、虚拟电厂、新能源汽车车网互动、柔性直流输电示范应用。
绿氢减碳示范项目。包括低成本(离网、可中断负荷)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先进安全低成本氢储存、运输装备研发制造与示范应用,氢燃料电池研发制造与规模化示范应用,纯烧、掺烧氢气燃气轮机研发制造与示范应用,氢电耦合示范应用等。
(六)可再生能源发展试点示范
《关于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发展试点示范的通知》(2023年9月)
到2025年,组织实施一批技术先进、经济效益合理、具有较好推广应用前景的示范项目,推动形成一系列相对成熟完善的支持政策、技术标准、商业模式等,有力促进可再生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其中与储能相关的内容如下:
新能源加储能构网型技术示范。主要支持构网型风电、构网型光伏发电、构网型储能、新能源低频组网送出等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显著提高新能源接入弱电网的电压、频率等稳定支撑能力,大幅提升风电光伏大基地项目输电通道的安全稳定送电能力。
九、新型储能单位投资成本对比
十、储能装机容量规模及结构
(一)全国储能装机容量规模(2021-2024年)
截至2024年12月,全国水电累计装机容量达4.36亿千瓦,其中常规水电3.77亿千瓦,抽水蓄能5869万千瓦。
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
(二)全国储能装机容量结构(2021-2024年)
十一、全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规模(2021-2024年)
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
十二、全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技术类型(2024年)
十三、全国新型平均储能时长分析(2022-2024年)
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平均储能时长2.3小时,较2023年底增加约0.2小时。
十四、全国新型储能时长结构分析(2024年)
十五、31省(市、区)新型储能规模
(一)31省(市、区)新型储能规模排名(2024年)
(二)31省(市、区)新型储能规模占比(2024年)
十六、全国新型储能设环节结构(2024年)
十七、全国新型储能单站容量结构(2024年)
十八、全国新型储能电站利用小时数(2023-2024年)
(一)不同应用场景利用小时数
2024年新型储能等效利用小时数约1000小时,发挥了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顶峰保供及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功效,有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二)全国新型储能利用小时数区域排名
二十、全国新型储能电站等效充放电次数(2023-2024年)
二十一、全国新型储能电站充电电量规模(2022-2024年)
二十二、全国新型储能电站放电电量规模(2022-2024年)
二十三、全国新型储能电站上网电量规模(2022-2024年)
二十四、全国新型储能电站下网电量规模(2022-2024年)
二十五、全国新型储能电站充放电平均转换效率(2022-2024年)
二十六、全国新型储能电站上网综合效率(2022-2024年)